管道漏水檢測需要系統化的步驟和科學的流程,以確保準確性和效率。以下是詳細的管道漏水檢測檢測步驟和操作流程:
一、檢測前準備
1. 資料收集與現場勘查
獲取管道圖紙:包括管徑、材質(金屬/塑料)、走向、閥門位置、歷史維修記錄等。
環境調查:確認管道周邊環境(埋深、土壤類型、建筑結構等)。
確定檢測范圍:明確需檢測的管道段落(如消防系統某分區)。
2. 工具與人員準備
選擇檢測工具(根據管道類型):
金屬管道:聽漏儀+相關儀。
塑料/埋地管道:氣體示蹤+探地雷達。
隱蔽管道:紅外熱像儀+超聲波。
人員分工:至少2人協作(操作設備+記錄數據)。
3. 管道隔離與排空
關閉分區閥門:將待檢測段與其他管道隔離。
排空存水:避免殘留水干擾檢測(尤其氣體示蹤法)。
二、初步篩查
1. 目視檢查
明管:檢查接口、法蘭、閥門是否有銹蝕、水漬。
埋地管:觀察地面是否塌陷、潮濕或植被異常茂盛。
2. 壓力測試(必做)
步驟:
加壓至1.5倍工作壓力(如消防管通常1.2MPa→加壓至1.8MPa)。
保壓2小時,壓降≤10%為合格。
注意:排除溫度變化導致的壓力波動。
三、準確定位
1. 聲波檢測(金屬管道一選)
操作流程:
沿管道每1~2米用聽漏儀監聽。
要點檢測閥門、三通、腐蝕點。
夜間作業減少環境噪音干擾。
相關儀輔助:長距離管道需安裝兩個傳感器,通過聲波時差計算漏點。
2. 氣體示蹤法(非金屬管道)
步驟:
注入氫氮混合氣(5%氫氣)。
用嗅探儀沿管道探測,氣體逸出點即為漏點。
3. 紅外熱成像(隱蔽漏水)
方法:
掃描墻面/地板,低溫區域可能是漏水點。
溫差≥2℃時需著重排查。
4. 探地雷達(埋地管道)
操作:
沿管道走向掃描,識別異常反射信號(積水區)。
需結合管道圖紙排除其他干擾(如石塊、電纜)。
四、驗證與記錄
1. 交叉驗證
例如:聲波檢測發現漏點后,用紅外確認溫差,或鉆孔驗證濕度。
2. 標記漏點
使用噴漆或標簽明確標注位置,拍照記錄坐標。
3. 數據整理
記錄檢測時間、方法、工具、漏點位置、壓力數據等,形成報告。
五、修復與復檢
1. 修復方案
小漏點:直接修補(如補漏卡箍、環氧樹脂)。
嚴重腐蝕:更換管段。
2. 修復后復檢
再次壓力測試(保壓30分鐘無壓降)。
必要時用紅外或超聲波確認無殘留滲漏。
六、智能監測(可選)
長期方案:
安裝聲學傳感器或流量計,實時監測管道狀態。
例:消防管道可接入智慧水務平臺,漏水自動報警。
安全為一:
檢測消防管道時需關閉系統,避免誤噴淋。
地下管道檢測前需確認無燃氣/電纜交叉。
環境優化:
聲波檢測避免大風、機械振動干擾。
紅外檢測前關閉空調/暖氣。
法規合規:
消防管道檢測需符合NFPA 25或GB 50974標準。
不同場景下的檢測流程示例
場景1:消防管道漏水
關閉分區閥門,排空水。
加壓至1.8MPa,保壓2小時。
壓降超標后,用聽漏儀+相關儀定位漏點。
修復后復壓,確保壓力穩定。
場景2:家庭PPR水管暗漏
關閉總閥,觀察水表是否轉動(初步判斷)。
用紅外熱像儀掃描墻面低溫區。
鉆孔后用濕度儀確認,修復后恢復墻面。
通過以上標準化流程,可系統化解決管道漏水問題,兼顧效率與準確性。對于復雜系統(如城市供水管網),建議結合智能監測技術實現長效管理。